可迁移性荧光剂的检测主要依赖于紫外灯下的荧光现象观察。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检测步骤:
准备试样:将要检测的样品准备好,可能是纸巾纸、食品接触用纸制品(如纸碗、纸杯)等。
紫外灯照射:将试样置于紫外灯下,特别是在波长254nm和365nm的紫外光下检测是否有荧光现象。
观察荧光现象:观察试样在紫外光下的荧光现象。如果试样在紫外光下无荧光现象,则判定无荧光增白剂。如果试样有荧光现象,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定性测定。
对于进一步的定性测定,例如对于纸巾纸产品,可能需要使用pH为7.5~9.0的萃取液提取纸和纸板中的荧光增白剂,然后调节滤液的pH到3.0~5.0,再将纱布放入滤液中吸附。再次在波长254nm和365nm的紫外光下观察试验纱布是否有荧光现象,以此来定性判定试样中是否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。
对于食品接触用纸制品,如纸碗、纸杯类产品,检测可能更加严格。在同样的紫外光照射下,如果任何一个样品的荧光面积大于5cm²,则直接判定为阳性(不合格)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检测可迁移性荧光剂,但对于荧光增白剂的危害认识还不统一,缺乏有关荧光增白剂毒性的权威数据。因此,在检测和使用过程中,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,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健康。如果对某个产品是否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剂有疑虑,建议联系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