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曳裾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拖着衣襟,通常用来形容衣服宽松或穿着随意。
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中,原文为:“吴王濞者,高帝兄刘仲之子也。高帝已定天下七年,立刘仲为代王。匈奴攻代,刘仲不能坚守,弃国亡走,间行诣雒阳。自以失职,不敢归汉,遂从匈奴中亡。后高帝崩,吕后立太子盈为帝,是为孝惠帝。孝惠帝三年,以宗室女为公主,嫁匈奴单于冒顿,使刘仲子匈奴中。高后时,冒顿浸骄,乃为书,使使遗高后曰:‘妄为汉臣,窃自比于古之贤王。汉有天下,而曰“以孤王不能居之”,何自夸之甚也?高后大怒,召丞相平及樊哙、季布等,议斩其使者,发兵而击之。樊哙曰:“臣愿得十万众,横行匈奴中。”问季布,布曰:“哙可斩也!前陈豨反于代,汉兵至,哙为将,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,哙不能解围。天下歌之曰:‘平城之下亦诚苦,七日不食,不能彀弩。’今歌吟之声未绝,伤痍者甫起,而哙欲摇动天下,妄言以十万众横行,是面谩也。且匈奴,冒顿之禽也,自为亲校,力能举百斤,射能中百步,乃以鸣镝自射其爱妻,爱妻死,冒顿还,不能自剋,乃收其爱妻骨,以金瓯视之曰:‘若能从我,以金瓯赐若。’冒顿乃从之。又战,败,乃降汉,汉封为侯,而以良家女妻之。今匈奴以汉女为阏氏,而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,是时哙奈何以自为厚!”高后乃止,复与匈奴和亲。
季布的话中提到了“平城之下亦诚苦,七日不食,不能彀弩”,意思是平城之战时士兵们的处境非常艰苦,七天没有吃东西,连弓弩都拉不开了。季布认为,樊哙在平城之战中没有能够解救高祖,现在却要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,这是狂妄自大的表现。因此,“曳裾”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樊哙的傲慢和不敬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曳裾”这个词已经不再常用,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古代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