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谈中庸的典故,可以从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两篇文献中寻得踪迹。
在《论语》的《尧曰》篇中,孔子引述了尧对舜、舜对禹在禅位时的谈话,其中提到“允执其中”的思想。尧在禅让给舜时说:“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”意思是天命的运转落在舜的身上,他要确实掌握着中正之道。如果四海百姓困穷,上天给他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。舜在后来禅让给禹时,也重复了这段话。孔子认为,尧和舜都把“允执其中”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,这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由来。
而在《中庸》中,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中庸的思想。他引述说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心无忌惮也。” 这句话表明,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,是因为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按照中庸之道行事。孔子还通过子路问强来进一步解释中庸之道。当子路问什么是强时,孔子回答说,强有两种,一种是南方的强,一种是北方的强。南方的强是以宽和的精神感化人,对于横行霸道的人不进行报复;而北方的强则是用兵器作为卧席,战斗死而不厌。但真正的强,是君子和而不流,中立而不倚,政治清明不改往日的志向,政治黑暗至死不改平时的操守。
综上所述,孔子谈中庸的典故主要体现在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两篇文献中。他通过引述尧、舜的谈话和解释子路问强来阐述中庸的思想和实践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