苕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小吃,其来历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。当时,汉口汉正街集稼嘴附近有一个叫昌智仁的人,他靠经营熟食摊养家糊口。为了生意兴隆,他尝试用大米磨碎代替面粉做烧饼,但效果不佳。
经过反复琢磨,他发明了用大米和豆子磨成的浆,再加上黑芝麻,放入特制的边凹中凸的圆形铁勺中,放入油锅炸制而成。
这种边厚中空、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,被人们称为“面窝”,因其形似“窝”且中间带孔而得名。
后来,人们将红薯(武汉方言称为“苕”)加入面窝中,形成了现在所说的“苕面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