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宗"和"祖"和"帝"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用于称呼皇帝的不同词汇。"宗"和"祖"主要用于庙号,而"帝"主要用于谥号。以下是对这些称呼的区别说明:
庙号: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的名称,通常是用来表彰皇帝一生中的某些特殊功绩或特质。庙号的开创性皇帝通常被尊称为“祖”,如汉高祖刘邦;而后继者则被尊称为“宗”,如唐太宗李世民。庙号的使用从唐朝开始变得普遍,并持续到清朝12。
谥号:谥号是皇帝去世后的评价性称号,用以概括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。谥号最初是由朝廷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和成就来评定的,但在后来的发展中,谥号也越来越长且复杂,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。谥号通常不会在生前公开,而是皇帝去世后才予以公布13。
帝号:“帝”作为称号的一部分,可以出现在谥号或庙号中,表示皇帝的身份和在位期间的统治业绩。例如,汉武帝刘彻的“武帝”即是他的谥号之一,而汉文帝刘恒的“文帝”则是他的庙号。在唐朝以前,皇帝的称呼通常是以“帝”结尾,如汉武帝、汉光帝、隋炀帝等